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

破解“唯论文”困局任重道远

■媒体广场 关键词:清华博士生培养日前,清华大学发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明确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唯一依据,并且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有教育界专家表示,清华大学此举,有望克服学术评价中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将有助博士生教育重心真正回归人才培养,对全国高校都有示范意义。此事引发舆论热议。

■媒体广场 关键词:清华博士生培养

日前,清华大学发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明确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唯一依据,并且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有教育界专家表示,清华大学此举,有望克服学术评价中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将有助博士生教育重心真正回归人才培养,对全国高校都有示范意义。此事引发舆论热议。

破“五唯”要有勇气和定力

张盖伦

学术评价制度事关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和一流学术成果产出。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的文件众多,《规定》只是其中之一。

它释放的信号是明确的。论文,并非研究者学术成果的唯一体现形式;而论文数量,也并不能与研究者学术水平直接挂钩。过去一刀切地规定博士毕业必须发表论文,抹杀了学科差异;要求博士就读期间必须出成果,也使得学生不敢或者不能去啃真正的“硬骨头”,“短平快”成了最佳选择。盲目制定论文指标,甚至会催生学术不端。《规定》的实质,是激励学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科差异和特殊性。

要注意,这一改变,绝不像有些人解读的那样,是降低毕业门槛;相反,它对学校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反映的是学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决心,摒弃的是浮躁之风和功利主义。《规定》也指出,清华大学要在博士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用客观、刚性的标准作为博士分流与退出的依据。

实际上,学界苦“数论文”久矣,但要动真格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倾向,放弃路径依赖,又实非朝夕之功。既然要破“五唯”,那么要立什么?你立的,其他机构认不认?立错了,会不会产生新的问题……

清华的改革之所以引起热议,正是因为这是一所顶尖高校为破“五唯”做出的具体行动。《规定》一出,有人叫好,也有人唱衰。但既然要改,总得迈出第一步。大学要引领风气之先,也要自身具有定力。无论改起来外界会有多少争议和误读,只要有利于学术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产生重大学术成果,有利于学生学术培养,这样的改革都应该坚持下去。社会各界,也应该对此类探索多些包容、多些耐心、多些理性建议。(原载《科技日报》,有删改)

博士不唯论文只是前进一小步

周程

很多人认为,清华大学由此开启了“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的先河。

但仔细分析该规定文本,不难看出,清华大学虽然不再要求博士生申请学位时必须达到学校和所在学科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却仍然规定在学期间的学术创新成果必须达到所在学科要求。学术创新成果当然包括学术论文,也包括专利、报告、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等。清华大学作此修改,可以说是为自己“解了套”。因为,若按照老规定,不论是学工科的博士生,还是学美术的博士生,申请学位时,都得像理科博士生一样提交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

不鼓励工科博士生申请专利和美术博士生创作作品,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很多问题。因此,清华大学不再搞一刀切,放弃用学术论文要求所有博士生,无疑是一种进步。清华大学虽然不再要求所有博士生都必须发表学术论文,却仍要求他们在学期间必须有学术创新成果。这样一来,那些既没有搞出专利,又没有创作出作品的博士生申请学位时仍只能将学术论文作为学术创新成果提交给学校。这和很多人的期待仍有很大一段距离。诚如众多留学归国人员所指出,他们在海外著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校和所在学科都没有要求必须发表学术论文,也没有要求一定得有学术创新成果,只要学位论文有创意、够分量,照样可以拿到博士学位。实际上,笔者在海外攻读博士学位时,也没有遇到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问题。而且,我们在招聘博士后时,经常会遇到只有学位论文、没有学术论文的海外名校博士毕业生。

清华大学在博士生申请学位时尊重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差异,不再“唯学术论文”,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这体现了一种进步。作为校友,笔者感到由衷的高兴。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着重看他解决了什么科学问题,做出了什么样的创新,而不是计算他发表了多少论文,撰写了多少报告,申请了多少课题,拿到了多少经费。由重视学术创新成果的数量转移到重视学术创新成果的质量,中国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将快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原载《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清华大学的尝试值得点赞

杨建楠

随着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博士生也越来越多。在众多的博士生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是读博士期间挥之不去的“愁绪”。这份“难”,并不只是体现在学术层面的难,也同样意味着选择空间小,发表难。和日益增长的硕士、博士数量相比,我国的核心期刊数几乎还在原地踏步,因此“僧多粥少”的状况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刊发出口被垄断,可能出现“版面寻租”的腐败问题;另一方面,博士生急于发论文,科研风气趋向浮躁。近年来,唯论文取向造成的上述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必须加以改变。

清华大学不再将发表论文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值得点赞,这是一次对学术水平考核方式的有益探索。除了可以避免“版面寻租”问题,也有利于鼓励博士生放下发论文负担,去研究更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而不会为了发表论文,将注意力只集中在热点性、大众化的课题上,对拓宽研究方向、加深科研的精细度有一定的帮助。

如果学校不再将论文发表数量作为硬性考核指标,与之对应的考核措施就要到位,以防止部分学生变得懒散。清华大学在探索考核标准上开了个好头,希望这条路可以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新的评价体系能更健全、更科学。(原载《半月谈》,有删改)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29日第2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aish419.com/233.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